学院首页 
 部门首页 
 部门概况 
 信息公告 
 学习园地 
 文明之窗 
 新闻宣传 
 服务中心 
 特色专题 
 
  文明之窗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文明之窗>>正文
让党放心 让人民满意——写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
2014-04-03 19:42  

  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6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报社考察工作,对人民日报6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总书记说,人民日报具有辉煌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一代又一代人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60年前,一张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命运与共的报纸,诞生于河北省平山县里庄一座普通的民舍。那天,许多牛车正静静等在村口,将把4万份报纸驮到战火未熄的各地,送到正热切盼望的读者手中。

  这张诞生于小村庄、被称作《人民日报》的报头上,印着当天的日期:1948615日。

  60年后,全中国人民正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同心协力,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做最后准备,人民日报记者每天追踪灾区重建进展、奥运火炬传递行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及人民日报旗下的23家报刊,正为它的近亿读者殚精竭虑,每日每时甚至每分每秒,更新着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新闻报道与评论。

  60年风雨沧桑,人民日报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以温暖的目光,直接关怀着人民日报。

  60岁的人民日报,21900期报纸,叠印着我们党60年曲折与辉煌,记载了共和国60年光荣与梦想。

  我们书写历史,历史也书写我们。

  一、铁肩担道义 举旗立潮头

  在共和国命运转折关头,勇作党和人民喉舌,发出时代强音

  研究共和国历史,没有人能绕开《人民日报》。

  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的中国,是一艘在探索中高速行驶的巨轮,稳稳掌舵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则是伫立船头的瞭望哨,观察海上的风浪,及时向舵手报告;也倾听舵手的号令,向世界发出巨轮破浪的声音。

  这位瞭望者,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党中央直接领导,党的领袖直接关心。与之相应,人民日报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人民日报最重要的政治责任。

  在一些重大历史关节点上,人民日报挺身而出,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兢兢业业地肩负一个以不负党和人民期望为己任的媒体责任和使命。

  解放初,及时传递党中央声音,迅速稳定人心、恢复生产

  194924日,北平刚刚和平解放第二天。王府井大街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希望早些拿到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的报贩和市民。由于苦等当天非登不可的几个“安民布告”,出版时间推迟到了下午,等着看报纸的人流却始终不散。

  “人民日报来啦!”人们越发兴奋起来,抢先拿到报纸的人急不可待地嚷起来:“头版头条是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看这个,头版上的社论!‘这在北平的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革命,它和过去历次的改朝换代是完全不同的,它不同于任何反动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权转移和争夺,它乃是一个根本变更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革命……’”

  一张终于完全属于人民的报纸,就这样在北平最繁华的大街上,被无数双渴望的手传递着,被无数双热切的双眼注视着……而领导一群新闻兵进城出版人民日报,并且立下“军令状”、不肯“慢慢来”的范长江,正用他那熬红了的双眼,欣慰地看着、听着这一切。

  42年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长江新闻奖”问世,成为全国记者的最高荣誉。

  在吐故纳新的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及时而准确地传达着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法令和主张,为全国解放后社会的安定、政令的贯彻、经济的恢复等,立下汗马功劳。

  上世纪50年代,冷静思考,反对冒进

  在“大跃进”前夕,整个中国处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兴奋之中。新中国成立仅仅7年,成果卓著:三年经济恢复、抗美援朝胜利、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不少干部群众都有些头脑发热,急躁冒进。

  1956620日,人民日报在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指导下,发表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如同盛夏中一阵清凉的风,让人深思:“不能只注意多和快,而不注意好和省,既不能因贪多图快而造成浪费,也不能因求多求快求省而忽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此后人民日报一系列重要评论和报道,也贯彻了实事求是精神,诸如《强迫命令办不好合作社》、《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工业》、《保证工程质量》……单看标题,便知其倾向,是冲着“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来的。

  有读者说:“人民日报下了一场及时雨!”

  时至今日,捧读这篇著名的“反冒进”社论,仍让人佩服其立论的高瞻远瞩。

  此后,人民日报受到严肃批评,反冒进宣传昙花一现,更陷入自己批判过的严重浮夸、急躁冒进的覆辙,为大跃进推波助澜。

  在坎坷求索中,人民日报有清醒,有希望,也有徘徊,有失误,人民日报从不讳言这一点。当然,“文革”中被宵小夺权,渐渐沦为“帮报”的惨痛教训,更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得到解放的表达权利与能力。

  上世纪70年代末,彻底否定“文革”,唱响思想解放先声

  1977107日,粉碎“四人帮”一周年。人民日报突出刊登了一篇万字长文《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此文犹如平地惊雷,震撼了刚从文革噩梦中惊醒过来的神州大地,不少在文革中身陷囹圄多年、饱受不公正待遇的老干部举家一读再读、热泪长流。

  短短一个月,人民日报收到讨论此文及要求平反昭雪的信件、电报一万余件;文章作者也收到了两麻袋字字血泪的来信。

  一个彻底否定文革、坚决平反各种冤假错案的热潮,就在人民日报唱响的先声中,渐次拉开帷幕。老干部的平反昭雪首当其冲,邓小平同志也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重新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其后,人民日报发表的陶铸之女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一系列文章,催人泪下,更催人反思。

  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指导下,人民日报挺身而出,担当了思想解放的先行者。

  197819日,发表后来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的文章《文风和认识路线》,首次提及检验真理标准问题,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同年326日,发表文章《标准只有一个》,率先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矛头直指文革之后仍然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两个凡是”。不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席卷全国。

  197811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则200余字的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为两年前人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事件平反……

  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不遗余力,坚持中国特色,倡导改革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紧握这30年,成就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强国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回首30年改革之旅,从发端于大包干的农村改革到按劳分配的落实,从给个体经济以出路到砸碎大锅饭与铁饭碗,从宣传小平南方谈话到澄清对改革的种种质疑……中国改革每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脚印,都淋漓着人民日报旗帜鲜明、独立思考的墨迹。

  历史将会记载下这样一些充溢着改革激情与理性的经典报道。

  1979516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全文转载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所写的述评《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加了一个长长的编者按,建议新闻界的同志“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14年后,范敬宜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对人民日报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的报道和评论,人们有这样一个恰切的评价:“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宣传中,舆论倡导抛弃旧的、错误的东西,坚持宣传党的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正确方针,介绍推行多种责任制的经验,从而支持农民当家作主。舆论对农村形势的好转起了不小的作用。”

  1981529日,发表《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调查报告,并特辟专栏,讨论长达三个月之久,触动了“能否雇工”这一极其敏感的理论问题。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从此获得了宝贵的“准生证”。90年代初,当对乡镇企业的非议再度增多,人民日报又发表《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等评论,明确了对乡镇企业的公正评价,说明党和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没有变。

  1987106日,长篇政论报道《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发表,指出:“历史告诉人们:‘国有化’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需要探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需要探索。”并且大声疾呼:“加快改革!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90年代,为推进改革步伐,及时发表任仲平文章《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我驻南使馆被美军轰炸,举国忧愤,开放之路要不要继续走下去?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掷地有声地提出:“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我们的改革开放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党的十六大以后,任仲平热切呼吁《再干一个二十年》;党的十七大后,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任仲平呼吁全党全国人民《凝聚在伟大旗帜下》……

  人民日报秉承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妙手著文章 名篇万口传

  典型报道,工笔细描熠熠生辉,成为艰苦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共和国大浪淘沙的历史长卷中,一些曾经普普通通的名字闪烁其间,熠熠生辉: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焦裕禄、张志新、蒋筑英、罗健夫、张海迪、邓稼先、鲁冠球、孔繁森、任长霞、许振超、王顺友、方永刚……这些闪亮的名字,在那些闪亮的日子里,成为几代人的榜样,极大地激励了为了振兴中华不懈奋斗的人民群众。他们的故事,很多是在人民日报的版面及图片中率先鲜活起来的。

  在这人物长廊中,醒目而谦逊地站在第一排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红高粱般朴实的“最可爱的人”。

  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学校教育科副科长的魏巍,从朝鲜战场带回他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些质朴的故事,含着让人灵魂战栗的力量。1951411日,它以通讯而上了头版头条,是人民日报破天荒第一次。这篇通讯也震撼了领袖,毛泽东迅即批示“印发全军”。魏巍笔下那位活着的“烈士”李玉安感谢作者:“烈士们的鲜血书写了共和国历史的一页光辉篇章,您是最好的执笔者。”

  而在人民日报,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执笔者。

  196327日,《人民日报》以通栏标题近整版篇幅推出独家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加了编者按。同日配发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第五版一个整版的《雷锋日记摘抄》,以及罗瑞卿总参谋长的题词手迹等,打破常规,以空前规模向全国亿万人民全面介绍普通一兵的事迹、言行、品德、素质和风貌。雷锋的伟大,仿佛一块燃烧的火炭,迅速燎原到普通中国人的心灵,影响了几代人的道德观。

  其后,八十年代初关于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的集中报道,是一次对长时期视知识分子为改造对象的思想逻辑的拨乱反正,知识分子的报国深情和人格光芒大放异彩,崇尚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而从六十年代率领群众植树治沙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到九十年代抛家舍亲、不幸殉职的援藏干部孔繁森的报道,横跨近30年,让人民公仆形象深入人心;八九十年代,对鲁冠球、步鑫生等一系列企业家的报道,更是直面改革难关,热情为经济改革鼓劲助威;进入新世纪,非典时期的《护士日记》,感人至深,激励着人们振奋精神,共抗非典;这次抗震救灾,用生死文字,书写从将军到士兵、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坚强的领导、不屈的精神……

  人民日报的典型报道,始终体现时代的最强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倡导和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记者笔下的人物,从曾经只能仰视的“高大全”到渐渐凸现的平民视角,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满,让共和国的杰出人物长廊,更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咬文嚼字”,成几代人课外“教科书”,为共和国文化建设聚沙成塔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份报纸会像人民日报一样,长期细致而热诚地关注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

  1951年初夏,新中国百废待兴。人们关注的为共产党“代言”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让不少人觉得新奇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当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言学家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由毛泽东执笔的社论这样说:“我们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没有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在今天,在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一时间,学语法、教语法、研究语法成了时尚。学校加了语法课,就连机关干部、工人、战士等,也以《语法修辞讲话》为教材,如饥似渴地琢磨起“主谓宾”来。这场规范中文表达的学习热潮,流布之广,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1978年春天,又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季节,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直指十年浩劫之后中国语文教育的症结,又一次引起极大震动,“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和“狠抓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教学”,“高等院校招生一定要考外语”的意见和建议,很快得到采纳。

  在规范语言文字方面,人民日报以身作则,独有的检查、校对流程,确保了报纸的检校质量。不少语文老师信任人民日报的严谨和规范,拿它给学生当语文辅助教材。

  不少专事“舞文弄墨”的知名作家,都对人民日报念兹在兹。

  早在西柏坡时期,人民日报就有“战地”副刊,改革开放后改为“大地”副刊,一直是人民日报的著名品牌,也是培育作家的摇篮,承载着引导社会文化潮流、培育人民健康审美情趣的任务。

  举凡萧乾的《万里赶羊》、杨朔的《东风第一枝》、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臧克家谈诗专栏《学诗断想》、秦牧的小品,甚至包括记者的新闻报道,如刘衡的《妈妈教我放鸭子》……这些佳作被口传心诵,成了几代孩子的“课外语文教科书”。

  舆论监督,做目光四射的社会瞭望哨

  “如果党不害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末,党就是不可被战胜的……”1953123日一版社论《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道出了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的底气与力量的所在。

  半个多世纪以后,2004218日,在同样的版面,又一篇社论《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再次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在党内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热情支持和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要把强化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专门机关的监督与加强党员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以新闻评论作为舆论监督利器。

  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从事舆论监督,常常不拘泥于一地一事,而就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或现象,进行理性的剖析与观念的纠偏,发人深省,甚至引发一些全国性的深层次变革或对全局性的工作有积极的推动。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徐徐拉开,人民日报的一系列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振臂一呼,析事明理,直指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重重阻力。

  1993年,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工业生产速度过快、外汇兑换率大幅度上升。中央及时做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一些人表示怀疑,个别报纸提出“要对宏观调控进行反思”,舆论导向出现偏颇。人民日报记者深入调查研究,对经济工作包括企业出现的困难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以显著版面刊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积极促进改革与发展》的评论员文章,为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排除了舆论阻力。

  还有一些“短平快”的评论,随时随地进行舆论监督。始于1980年的“今日谈”,高居头版,区区三四百字,遴选“小事细故”,抨击时弊,往往一针见血。

  其二,抓住集中反映时弊的典型事件,一追到底,促进事态向积极方面转化。

  邓小平说:“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有力量,才说明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人民日报将这个教导牢记在心,揭黑不是为了曝丑,而是为了弘扬正气。

  1980年,曝光山西省昔阳县“西水东调”成劳民伤财水害工程,矛头直指某些领导干部的“封建家长式统治”,引发全国震动。

  1992年,人民日报发起“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报道,引发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全国性反思。

  2001年,人民日报记者揭露南丹特大矿难,使严重瞒报灾难的责任人受到严肃查处,直接促进了国家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进程。

  《“水洗文物”背后——曲阜“三孔”文物受损的报道和思考》、《阜阳:患儿仍服伪劣奶粉》、《“黑砖窑事件”追问基层政府》……一篇篇舆论监督报道,奋力鞭挞假丑恶,让我们的社会肌体更加健康。

  其三,推出专栏、专版,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党中央三令五申“重大情況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重视舆论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将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舆论监督氛围更趋浓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以舆论监督为重点的名牌栏目及相对固定的版面。

  199810月,人民日报在要闻版推出“社会观察”专栏,以刊登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批评性稿件为主。仅2001年前半年就推出15篇文字82幅图片,其中批评性稿件占60%以上。

  2003年,在新推出的视点新闻版辟出“热点解读”栏目,以很大比重进行舆论监督,抢占舆论制高点。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北京烟花爆竹禁改限”、“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牙防组认证事件”、“小产权房”等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5年新辟栏目“人民时评”,突出评论时效,突出舆论监督,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发言,如对“华南虎照”、“西丰刑拘记者”等事件的及时评点,视野开阔,主题厚重,立意新颖,评说到位,成为引导社会热点、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窗口。

  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报道积极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瞭望哨。

  览尽世界烟云,纵论八面来风,唱响国际报道重头大戏

  有西方观察家称,人民日报是中国政治与外交的晴雨表。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国际宣传肩着两副重担:一是向国内读者报道国际新闻,分析国际局势,解释中国对外方针政策;二是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观点、中国立场。

  人民日报一直视国际报道为重头戏。而人民日报国际报道背后的故事,往往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当重要角色,故更显厚重。周恩来总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他逝世的20多年里,亲自审阅和亲笔修改的国际部稿件竟在千篇以上。197277日,全世界都在瞩目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了人民日报五版刊登一条关于尼克松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话的新闻,周总理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从北京叫到大连,再让编辑从大连跟到上海,向他们纵谈国际局势,反复修改方定稿。

  在周总理的亲自指挥下,对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的报道,还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人民日报都不惜笔墨,在中国外交面临极大阻力之际,向世界响亮地发出新中国的声音,宣传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外交路线,争取更多的朋友,化解了更多的敌意。

  当全球化进程加速后,中国走向世界的步履越来越沉稳,对外开放的信心也越来越坚定。国际新闻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人民日报也想方设法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国际新闻传播的制高点。

  为了更好体现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增加中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0510月人民日报推出重要国际评论“国纪平”文章,从一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出现不少力透纸背的作品,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一文,颇具现实针对性:“法国人戴高乐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还大;但另一个法国人雨果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前者说明人类必须加强交流,后者则说明人类可以进行交流。我们相信,只要各民族国家人民展开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以更大的真诚与热情,拥抱、理解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世界必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历史会记住19995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在使馆火光冲天的生死关头,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本能地抓起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等,第一件事就是将消息通过手机传回人民日报。这时,离大使馆遭袭仅仅15分钟。这条在熊熊烈火中发出的消息,是中国甚至也是全世界关于这个重大事件的第一个反应。

  这一事件,也将人民日报社开辟的另一阵地、创办不久的《环球时报》,推向国际新闻报道的前台。充分、生动、翔实且视角独特的大量国际报道,解了广大读者了解国际风云变幻的饥渴,《环球时报》从此风生水起,真实传递中国民间声音,在读者中颇有山鸣谷应之势。

  三、改革与创新 志在第一流

  与时俱进,创新动力源源不绝,新闻改革步履矫健

  求新、求变,坚持新闻改革,服务广大读者,是人民日报不懈的追求。

  在60年历史中,人民日报经历了几次引人注目的大改版。

  50年代,人民日报尚在学步,报纸有浓厚照搬苏联《真理报》的痕迹,版面、标题单调沉闷,文件公告多而新闻消息少。于是,当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之后,人民日报也开始精心研究国外报纸和国内办报的经验,着眼于读者需求、探索新闻规律,开始首次“大变脸”。

  195671日,人民日报由4版扩为8版,面貌焕然一新。新闻扩容了,版面活泼了,批评性的报道也踊跃了,当月就发表150多篇,是前一个月的5倍。

  改版当天的《致读者》,强调“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尽量满足读者的多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天职。”很快,这股新风也吹到各省市的党报,一时颇有百花盛开气象。可惜,这次回归新闻本位的改革实践,不到一年,即告夭折。

  改革开放之后,人民日报加快了新闻改革步伐。

  90年代,中国改革全方位推进,进入攻坚阶段,也面临极大挑战。人民日报新闻改革也应运而生。自199310月再次扩版,由8 版扩至12版,增加了新闻和专版,开辟了许多新栏目,信息量与可读性大为增强。

  进入新世纪,人民日报稳健扎实地推进新闻改革,紧锣密鼓,迭出新招。

  2003年,人民日报第三次扩版,每周5个工作日的报纸由12版扩至16版,创办“视点新闻版”,通过版面带动,推进编采机制创新,实行编采分开,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提高人民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当时正逢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中国经受严峻考验。视点新闻版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抗击非典的报道,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2005年初,人民日报决定在新闻版全面实行编采分开,仿佛从“计划经济”跃入“市场经济”,此举迅速强化了编辑部门的策划能力,也调动了记者的采写积极性,新闻潜能被大大激发,报上的热点焦点新闻及评论显著增加,涌现了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优秀栏目和版面,如“人民时评”、“国纪平”、“新农村周刊”……

  2008年元旦,读者惊喜地发现,人民日报又换新颜,越发“眉清目秀”、落落大方了。一位老读者惊喜地评价:“新年新气象,整张报纸风格统一了,看着有了现代报纸的气息!”

  此次改版,着力打造一份更加庄重大方、清新现代的报纸。通过规范标题字体、分栏、线条等版面元素,版面更加简洁明快、通透清晰;适度放大富有现场感的图片幅面,增加图表、漫画、地图等视觉元素,进一步强化新闻的表现力;重新设计后的报头、报眉、刊头等也使得报纸更具现代气息和标识特色。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报纸还重新调整了版序,要闻版、新闻版和周刊专版三大板块在整体布局上更加分明。一系列改革,直接拉近了人民日报与年轻一代读者的距离。

  人民网异军突起,社属报刊各放异彩,人民日报事业不断壮大

  60年前,人民日报仅有对开两个版,发行4万份。

  60年后,人民日报拥有16个版,2008年发行量达230多万份。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的事业正在日长夜大,影响力急速扩张。

  当互联网渐次覆盖我们的生活,人民日报极为敏锐地抢抓先机,于19959月,在全国报纸家族中率先将人民日报搬上互联网。19971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诞生(2000年更名为人民网),很快就体现出令人惊异的优势——信息量大、权威性高、调阅速度快。人民网扩大了人民日报在全球的影响,也为中国对外宣传开拓了新境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一名外交官在信中说:“我每天都在网上看人民日报,它已成为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而很多驻华外交官亦表示,上班第一件事,是浏览人民网。

  人民网与人民日报近年来开始了精彩的报网互动。从内容拿来、资源共享、网借报力到报网相互借力,两者交相辉映,提高了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现在,人民网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日更新量万余条,其中人民网原创新闻达3000多条。近年来,开办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等网站栏目,是互联网上最集中、最系统、最全面地宣传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权威网站。而“强国论坛”、“人民时评”、“人民视点”等品牌也在网民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除中文外,人民网还有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等6个外文版,每天境外点击率达1500万到2000万之间,涉及140多个国家,占人民网总流量的20%左右,已经成了中国对外宣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7年,更加新潮、贴近年轻受众的人民手机报也面世了。

  人民日报报系“大家庭”日益兴旺,每个成员都个性鲜明、各据要津。《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报》《环球时报》《京华时报》《证券时报》等23家社属报刊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延伸并扩大了党报的影响。

  在时代的进步中,人民日报构筑了自己的舆论宣传格局: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网,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社属报刊。它们都是人民日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新闻改革的成果,延伸了人民日报的宣传影响。

  树立读者观念,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研究人民日报历史,没有人能忘记不懈地支持、关爱并鞭策人民日报前行的广大读者。因为人民日报成长的根须,始终深植于人民,深植于读者……

  曾经有几位来自丹麦的新闻工作者走进人民日报社参观访问。一到群工部办公室,他们就看呆了:几位编辑正弯着腰打开每天几乎装满一麻袋的读者来信,仔细阅读并处理,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就编发在“读者来信”专版……

  “没有想到人民日报还有专门关注读者来信的专业部门!”他们向东道主感叹。

  而一位奔走数家媒体、呼吁关注精神病人“犯罪”却屡受冷遇的学者,把走进人民日报群工部看成是“惟一的收获”,接待他的编辑热情评价他的行动和理念,答应将他的建议转交有关部门。

  善待读者,就是善待人民日报的事业。是读者的支持,始终不渝地温暖着人民日报的同志们。走过60年,站在新起点,坚持以人为本是人民日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进一步把人民日报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胡锦涛总书记对人民日报寄予厚望。

  60岁的人民日报,将靠这个信念认清责任使命,加倍努力工作,不断探索,继续前行……

关闭窗口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鱼包头街123号
电话:029-61289888  邮编:710100
ICP备案号:陕ICP备 05001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