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窗

文明之窗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文明之窗 -> 正文

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

阅读次数: 日期:2014-04-03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

习近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很不寻常的30年,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值得大书特书。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这30年的历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以上考虑,我今天专门讲讲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30 年党的建设时间跨度长,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是一篇很大的文章。这里,我只是从有限的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和思考,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30年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进程

1978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总结这30年党的建设,必须与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考察、去把握。

()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界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大变化大调整,这种变化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西方资本主义出现种种新情况,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所有这些,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与时代、实践和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和党的建设带来许多新机遇,有利于我们科学、全面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紧跟时代进步潮流,有利于广大党员和干部开阔视野、树立世界眼光,焕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改革创新精神,同时也给我们党提出不少新挑战新考验。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个重大课题,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我们党的领导素质、执政能力特别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0年党的建设,是在我国经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世界发生大变化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势不可当、蓬勃向前。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巨大解放,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发展,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且带来了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在深化改革中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坚定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适应新要求、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本领,既防止外来的错误和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渗透,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又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同样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重大课题,是我们党必须经受住的考验。

()30年党的建设,是在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上党员数量最多的特大型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是440多万,他们基本上都参加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对敌斗争的锻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的党员总数发展到360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到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到7400多万,近70%是改革开放以来入党的。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党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但一批又一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来,为我们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从而使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得到新的改善和优化。毫无疑问,党员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壮大和充实了党的力量,是我们党兴旺发达、富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使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任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繁重。如何把广大党员教育管理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还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并不断发展,人们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也更加广泛,流动性比过去大大增强。截至2007年底,全国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的党员总数为400多万,全国流动党员为200多万。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如何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工作,切实把这些领域的群众团结和组织在党的周围,这无疑是党的建设一个崭新的课题。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利益诉求不仅会在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也会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部门表现出来。如何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的蓬勃活力,又始终保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防止和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现象,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不少,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

总起来说,这30年党的建设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我们党自1949年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重大转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也反映出执政党不同于领导革命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党要艰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党所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30年来党的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伟大进程。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们党面临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难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这次全会形成的实际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勇敢地担当起这个艰巨使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党中央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包括:为健全党规党法,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提出在革命化的前提下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推动新老干部的交替与合作;从1983年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整顿;恢复和新建各级党校,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出并探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等等。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1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进步,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

1989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继续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及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定,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全面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作风不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并取得明显成效。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继就全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等作出了部署。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1995年开始,用3年时间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工作。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体部署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五大以后,在全党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明确提出把符合党员条件的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果断作出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制度等重大决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这13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遇到的关系我国稳定、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政治、经济、自然风险频频发生。我们党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到现在的6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这个进程中,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党的自身状况,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执政能力建设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先后部署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出版并组织全党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上,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注重在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和选拔干部,先后颁布《公务员法》和一系列法规性文件,积极推进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下发《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在党内民主建设上,健全和完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选举制度改革,颁布《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巡视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先后下发加强农村、街道社区、中央企业、高校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意见,拨专款加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在反腐倡廉建设上,颁布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30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这30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和运用经验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不仅科学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经验,而且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不仅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科学研究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正是通过这种多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的建设工作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水平。这30年党的建设伟大实践,又是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30 年来,我们党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仅为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的自身建设也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得到了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