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大学。极目校园,青春律动,激情飞扬,莘莘学子,英姿勃发。
这是一所环境优雅学风浓郁的大学。芳草如茵,花开似锦,书声琅琅,风清气正。
这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大学。建国初隶属中央团校,发展为陕西青年干部的摇篮,2006年,转制为青年学子向往的普通高等学校——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建校59年来,作为共青团公办普通高校,陕西青年职业学院一直是西安市含光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学院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突出青年特色,依然朝气蓬勃,办学理念保持光荣传统又与时俱进,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的理想院校。
学院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436亩,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一所以培养管理服务类人才为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和同类职业院校相比,陕青职院又因其长期共青团属性和干部培养的经验,使她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和厚重幽雅的温馨氛围。这种独特气质,使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成为理想的育人摇篮,尤其是时代青年放飞理想和希望的沃土。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院长安强说:“每一个前来求学的学生都是好孩子,关键在于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服务。学生高考时要选择大学,家长更要选择放心的大学。陕西青年职业学院一是安全,家长少操心;二是学生走进这个学校,就要接受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三是专业设置紧贴市场,教学质量高,能学到本事,能就业”。
鲜明的专业优势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让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子备受用人单位欢迎
韦朋朋是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艺术系学生,2010年6月20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实习期间,他得到良好的锻炼,个人技能和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7月18日,韦朋朋在陕西青年职业学院赴人民大会堂顶岗实习学生座谈会上说:“非常感谢学院和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给我的实习机会,我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除了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外,我还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让工作技能和自身素养共同提升。”
近年来,每年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都有几十名学生有幸走进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实习;每年都会有一些优秀的学生留在人民大会堂,成为大会堂一名光荣的员工。
这只不过是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2003年到2010年,凭借专业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去向为:国家机关2.49%;企业占73%;国家项目就业(西部志愿)占0.49%;医疗卫生单位占1.49%;出国出境占0.5%;其他占20%左右。
高质量的就业来自专业优势和特色培养。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积极实施专业建设“一把手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组建学术委员会,全面审定和研究专业设置,使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呈良性发展格局。学院秉承50余年培养管理人才的办学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岗位发展变化,凸显青年特色、管理特色,逐渐形成了管理、财经、传媒、艺术、青少、理工等六大专业群。目前,学院设有六个系,44个高职招生专业,拥有专业总量(含方向)44个,构建了文化、商务、金融、旅游、信息、教育等现代服务产业专业链,形成了以物流、旅游、会计电算化和广告装潢等重点专业为龙头,空中乘务和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为亮点的专业群。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安强强调。为此,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制订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拓展为一体的实训目标培养方案,积极推行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创新并推行灵活的“2+1”(即在校学习2年,在社会顶岗实习1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积极打造和构建具有管理服务特色,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中心。截至2011年,学院已建立校内实训室45个,每个专业均有能够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的实训室,使学院实训室初具专业化、规模化和职业化特点,为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才培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学院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在原有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基础上,又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设该实训室二期工程。2011年,学院又投入100万元,建设物流实训室三期工程,届时,物流实训室将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实训室。
与此同时,学院着力建设校外实训室基地。2010年,学院先后与21家广告装潢公司达成合作育人协议,2011年又先后与贝斯特等公司签订合作育人协议。目前,全院所有专业均有3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已经形成企业、学校“双向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机制。
“顶岗实习”是该学院实训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搭建服务平台。每年对外接洽和在校接待用人单位百余家,并严格考察用人单位资质,目前已与国内众多知名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毕业生搭建高质量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