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教育前沿

2015年度教育研究前沿的九大思想印迹(二)

阅读次数: 日期:2015-12-30

细究城镇化进程中教育改革的肌理

事件: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观点:城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新型城镇化要求重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城镇化对教育的特殊要求。有学者分析指出,教育要强调促进人的城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村转移人口适应城镇生活的能力和民主参与能力,增强城镇居民的包容性素养,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须社会制度创新与支持;须提升政府的统筹规划力度和行政管理能力,加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村转移人口的民主参与;深化户籍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学籍与户籍脱钩,建立包容性的考试招生制度。

有学者指出,在城镇化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教育政策的目标需要在农村教育逐步萎缩的动态过程中保证其公平、有质量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越快,越要发挥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托底作用。有学者认为,破解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之道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还有学者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师是乡村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需要加大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实施文化引领,增进乡村教师的学校归属感和专业幸福感。

当前,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面临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外来学龄人口涌入和生育政策调整的三重挑战,就学需求与学位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学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有学者指出,城镇学校布局调整应具有科学化和人本化价值观照。在价值目标上,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在调整的过程中,客观评估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的承载力,实时监测、预测学龄人口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事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观点:研究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新举措。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三个领域十二项核心素养指标。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进行把握。

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无论是对学科思维的强调,还是对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的强调,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新抓手、新生长点。

“互联网+”引领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事件: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教育领域拓展的重要举措。

影响:“互联网+”将会给教育带来更大的变革空间和更多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网络化和教育信息化融合的升级版,并与教育的诸要素进行全面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传统教学活动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教育”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应该是理念、思维和教学模式上的“+”,其中,推动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创新是其重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智慧教育是多种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智慧教育是一个具有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等特征的新型教育形态。智慧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要结合国情大力实施科教融合与协同创新。

“互联网+教育”追求技术与教育的双向深度融合,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建构,探索“互联网+”在教学中应用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学科、学生特点的开放式、智能化教学模式。根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既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举措,又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